發新話題

[資訊]想領更多退休金 - 精算推估、提早規畫

[資訊]想領更多退休金 - 精算推估、提早規畫

想領更多退休金-精算推估、提早規畫  

文 ◎ Smart 智富月刊提供
   
    其實不少上班族都不清楚自己可以領到哪些退休金,也不清楚自己已經提撥多少資源到退休帳戶,但是「莫宰羊」的結果,就很難實現想要領到最多退休金的目標。

  6 年 0 班的吳昆倫,目前是保誠投信企畫暨商品開發部資深經理, 27 歲出社會,領到第 1 份薪水時,就開始幫自己存退休金。

每年花 100 萬的退休金目標

  有別於一般年輕人總認為「退休這件事離我還很遙遠」的觀念,吳昆倫在唸書時, 因為看到一份美國勞工局的統計: 100 個人中,只有 5 位可以富足退休,等於 95% 的人無法順利達成退休目標, 讓具精算背景的他警覺到,想要擁有豐裕的退休生活,不能靠政府,只能靠自己。

  因此,從出社會那年起,吳昆倫就擬定一個退休作戰目標 ──50 歲,擁有 3,000 萬元現金,如果加上勞保及勞退新制的退休金,約可再多出 400 ~ 500 萬元。這筆 3 千多萬元的現金,即使倒吃老本,也可以讓他 50 歲退休、活到 80 歲的 30 年間,每年都有 100 萬元的生活費用,退休品質優渥無虞。

  吳昆倫的行動就是將資產分成核心及衛星資產。 佔全部資產 9 成比重的核心資產,包括全球化的投資標的、長期趨勢向上的產業,以及債券基金(包含現金);而占比 1 成的衛星資產則以 1 ~ 2 年的長期波段操作為主,賺取可遇不可求的機會財。

  他以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做為核心資產配置,全球股票型基金、全球債券型基金及組合型基金各佔 3 成的比重;衛星資產則以股票、單筆投資的基金為主,由於現今並未出現可賺取機會財的投資標的,因此衛星資產的部位降至零。投資至今 8 年,吳昆倫的資產組合中,每年可創造 15 ~ 20% 的年報酬率。

  這個漂亮的數字,不由得讓許多理財專家豎起大姆指。吳昆倫分析,要達到年報酬 15 ~ 20% ,關鍵在於「長期投資」以及「風險控管」,就能輕鬆達成退休目標。

嚴格執行風險控管

  其中,「風險控管」是吳昆倫比別人多下的苦心、也是執行最徹底的部分。他嚴格執行資產配置,股 票部分(包括股票及股票型基金)控制在 3 成比重以內,舉例來說,當全球股市上漲時,股票市值總合若已超過個人資產的 3 成,他就會減碼股票部位,將風險降低。

  相對的,當他薪水加倍、資產增加時,他也會將資金重新按比例分配至股票,讓他的現金加債券維持在一定比例。目前 35 歲的他,股票及固定收益的比例控制在 4 : 6 ,未來股票的比重將隨著年齡,每隔 5 年下降 1 成,等到 50 歲時,股債的比重為 1 : 9 。

  但即使做好完善的資產配置,當空頭來襲時,也得忍受虧損的煎熬。 2000 ~ 2002 年時,股市、債市雙雙下跌,也曾出現負報酬,最高跌幅達 15% ,「每次基金扣款,心就在淌血。」他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。

  當時他唯一做的一件事情,就是專注本業,提高收入,讓資產組合中股票的比重自動降低 。吳昆倫認為,籌措退休金,除了長期投資及風險控管還不夠,最後還得「堅持」,才能輕鬆達陣。

  然而,吳昆倫只是少數的個案,因為根據摩根富林明集團在勞退新制屆滿1週年時的調查顯示,有高達 5 成的民眾,除了勞退新制、勞保及公保外,根本沒有其他的退休規畫,顯示民眾對退休規畫仍未積極落實。

7 成民眾憑感覺推估退休金

  即使是高資產階級,籌措退休金也不見得能如魚得水。台北富邦銀行忠孝分行業務主任耿愛傑就常遇到不少客戶,是等到真正退休後,才開始和理財專員討論如何做好退休金的資產配置。她最近才接觸到一位 50 歲剛退休的公司負責人 Allan ,育有二子,分別為 19 及 16 歲,名下有一棟 1,800 萬元的房屋,可動用的現金 2,500 萬元。

  乍看這位客戶的資產總值相當高,應付退休生活應該綽綽有餘,但是退休後的年度收支相抵後,每年都會有 20 萬元的資金缺口,並且未來還需動用到的大筆資金計畫尚有:二度創業資金 800 萬元、 2 個兒子的出國留學金 600 萬元,因此,剩餘的退休金其實並不如預期。

  樣是 50 歲退休,吳昆倫 27 歲開始籌退休金, 50 歲預計要籌到 3,000 萬元退休金; Allan 是公司負責人,退休後才精算實際開支以及資產配置。根據摩根富林明集團的調查,有 71.2% 的投資人「憑感覺推估退休金」;僅有 20.9% 的投資人是「靠自己精算出退休金」,後者顯然更有機會期待一個優質的退休生活。

[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-12-21 22:01 編輯 ]

TOP

發新話題

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,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,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。